小樱知识 > 生活常识 > 圭臬(千古圭臬(摘自刘沅《孟子恒解·告子上》))

圭臬(千古圭臬(摘自刘沅《孟子恒解·告子上》))

提问时间:2022-11-23 12:22:53来源:小樱知识网


公都子曰:告子曰,性无善无不善也。

此以心之虚灵为性之妙用,而不知后天之心非尽先天浑然之性,是后世禅宗所本也。

或曰:性可以为善,可以为不善,是故文武兴,则民好善;幽厉兴,则民好暴。

好,去声。此以性之因人转移,为善为恶无定,而不知好善者性之常,好暴者性之累,是后世误解夫子性相近者所由来也。

或曰:有性善,有性不善,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,以瞽瞍为父而有舜,以纣为兄之子,且以为君,而有微子启、王子比干。

此以人性为竟有善恶,并非习所能移,是韩子三品之说。而不知由天之人,理气分命之,故虽大贤不能无惑者也。微子,纣庶兄。而第言兄之子者,就比干言而略微子,言至亲如兄子,弟善不善不一也。

今曰性善,然则彼皆非与?

欲究孟子性善之说以破群疑。

孟子曰:乃若其情,则可以为善矣,乃所谓善也。

言性之原于天,而具于命者,难以显言也,乃若其情之可验者,无不可以为善,乃以见性本善也。乃若,非但,发语词。

若夫为不善,非才之罪也。

夫,音扶。才,犹材。质言有不善之人,非其性之本质然也。

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。羞恶之心,人皆有之。恭敬之心,人皆有之。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。恻隐之心,仁也;羞恶之心,义也;恭敬之心,礼也;是非之心,智也。仁义礼智,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,弗思耳矣。故曰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。或相倍蓰而无算者,不能尽其才者也。

申明情可为善之说。恻隐、羞恶、恭敬、是非,皆情之发也。而即仁义礼智所见端。仁义礼智,性也,思而求其本心,则即情可以复性。其有善恶相去之远者,从欲戕性,而不能求其性之本然,非生初即如是也。铄,消金也。

《诗》曰:天生蒸民,有物有则。民之秉夷,好是懿德。孔子曰:为此诗者,其知道乎?故有物必有则,民之秉夷也,故好是懿德。

好,去声。引《诗》及孔子以证己言。朱子曰:蒸,《诗》作系,众也。物,事也。则,法也。夷,《诗》作彝,常也。懿,美也。性本天理而人得之,故天生人有一物即有一理之则,可见性为气质之宰也。民秉此常性,故于有懿德者必好之,可见人性皆善。上文三说,皆不知物则之本天,民性之有常者也。

附 解

性者天之理,而人得之以为人。以其为人,以其为天地至极之理曰太极,以其至真言之曰诚,以其为天地生生之意所含,如木果之有仁曰仁。是性也,得之在生我之初,所谓无极之真,二五之精妙,合而凝者也。惟人独禀天地之正理正气,故为得太极之体而灵于万物。《记》曰:人生而静,天之性也。此在受中之始,浑然粹然,即孟子所谓性善者也。迨既生以后,形气之杂于后天者,有厚薄清浊之不同,于是浑然粹然之在人者,遂有智愚贤否之不一。然性如光明宝烛,质如灯笼。上智之人,水晶琉璃为灯笼者;中智之人,纱绢纸帛为灯笼者;下智之人,则木为灯笼者也。究之,其内有烛则不异。圣人敎人养气存心,化其气质之拘,是去其灯笼之蔽也。扩充克治,去其物欲之蔽,是增益光明之烛也。告子不知性乃仁义中正之实理,而但以昭昭灵灵为性,故其不动心也,不过强制此心,使至于一尘不动,遂以为无为之性。后世僧流坐空守寂,皆是如此。虽其至静之中,亦具有虚明活泼之趣,而后天之阴滓不除,即乾元之性体未复,故即心即性者,流弊至今而未已也。谈理名家,其以存养此心不至外驰为主,而能究心物理,不类僧流空寂,所以较优。然上智之士,气质较清,则但存养此心,省察克制而天理已觉昭然;中下之士,质浊而性蔽,徒使静存此心,克制扩充,不能拔尽根株。恐告子之不动心非正,即原宪之克伐怨欲不行,亦非仁也。孟子此章,是千古言性圭臬。然即四端以验性,乃即其可见以明其所不可见。而性之何以与天相通,人何以有智愚清浊未暇与公都子深言, 诚难乎其言之也。夫仁义礼智信名曰五性,实止一性而已。性乃天之理,而人之所以为人安有不善?其有不善者,则质之累而受气之偏全不同,非先天之本体也。因性本无名象可求,故孟子就后天以明其先天,即人所易见者晓之耳。韩子性有三品之说大误,而后世尚多沿其说,则以其不明理气分命之源流,以后天之心为先天之性,而越椒、羊舌之生,所以不解其故也。夫天地为大父母,父母为小天地,非天地尚无父母何有我?虽有天地,若无父母又何有我?是为四大。而天地之性人为贵,其异于物者,惟此几希之天理耳。天理无不善,人性安有不善?以后起之情识为受中之本然,纷纷异说,所以弥多。孟子姑即后天情之善者以证先天,而又引《诗》言天理无分贵贱,凡蒸民皆有之。理宰乎气,气以成形,形气所在为物。形气之所由来是性,性不可见于其形气之物。言之人身,有一物即有一当然之则,如目司视。天初生人,具此耳目原是聪明者,入耳而心通曰聪。入目而理晰曰明。不当视听而视听,则非此物之性矣,而非礼勿视听者几人乎?故复性之学为要,惟民皆本此性,故皆好懿德。德,即善也。得于天,得于己,故曰德。人皆秉此常理,皆知好德,则性善可知。引孔子说《诗》之言,可谓深切著明矣。而后儒犹不尽瞭,如以“性”之一字,人与天一者,罕有能深造也。本章“性情才”三字,须的实看。明“才”字解者犹滞,今一一正明之,识者当细辨之。

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圭臬(千古圭臬(摘自刘沅《孟子恒解·告子上》))最佳回答,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,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

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所有来源标注为小樱知识网www.xiaoyin01.com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,若您需要引用、转载,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即可。

本文标题:圭臬(千古圭臬(摘自刘沅《孟子恒解·告子上》))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xiaoyin01.com/shcs/812134.html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