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樱知识 > 生活常识 > 东南大学:寻找非工科“生长”的密码

东南大学:寻找非工科“生长”的密码

提问时间:2022-10-09 19:26:14来源:小樱知识网


霍思伊

2001年艺术学系师生合影。前排右二为胡平,右三为张道一,后排左起为程明震、颜廷颂、孙长初等。摄影/尹文

上世纪90年代,时任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去美国探访一所州立工科大学,对方校长晚了两日才露面,一见面就致歉,说临时参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会议。顾冠群听后很奇怪,问工科院校和艺术有什幺关系?对方反问,为什幺没有?

回国后,他立刻找到艺术学系主任张道一说,张先生,我今天请你跟我谈一天,就聊一个问题:科技和艺术的关系到底是什幺?张道一说,艺术是想象,科技是现实,但二者同根同源,又相互关联。1994年,东大创建艺术学系。不到三十年,其“艺术学理论”专业在连续两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都位居全国第一,并且成为“四大工学院”今日唯一入选“双一流”的文科学科。

少有人知的是,在2017年和2022年的“双一流”学科建设名单中,“艺术学理论”这一学科,全国仅有两所学校入选,一个是北大,中国文科的“天花板”;另一个却是东大,一所从工学院“生长”出来的大学。今天,这所大学正在努力去掉身上的工科标签,转型为“强势工科、优势理科、精品文科和特色医科”的综合性大学。

1980年暑假,来自南京工学院(下简称南工)的苑金龙在“全国自然辩证法”师训班上课。当时有9位老师,学生公认其中一位“说无锡话”的讲得最好。特别的是,这位老师不是哲学出身,而是“搞工程技术”的大科学家,还是位院士。这个人就是钱钟韩,几个月后,他成为南京工学院院长。

1977~1978年,南工连续举办了两届马列师资班,这是南工招收的首批文科生。1978级师资班的学生樊和平现在还记得,开学典礼上,钱钟韩意味深长地说,一流人才学文科,我们家钱钟书(钱钟韩的堂弟)最聪明,他就是学文科。下面的学生大笑。现任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的樊和平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,南工是当时国内比较早意识到要发展文科的工科院校。办师资班的目的很明确,就是为了给学校复兴文科准备师资,提出这一想法的是萧焜焘。

着名哲学家萧焜焘是老南工人,1952年院系调整南工刚成立时,他就在马列教研室任主任。1977年,他重回南工,开始转向自然辩证法研究。1978年,萧焜焘在马列室下创设了自然辩证法教研组,后来独立出来,建立自然辩证法研究所。在此基础上,1985年,他和钱钟韩共同创建了“哲学与科学系”, 自然辩证法是南工第一个文科硕士点,也是全国较早的本专业的学位点。

“这个系名一直保留下来,到现在也是全国独一无二。”樊和平解释,从名称中即可看出,萧焜焘是要做文科与理工科的融合,哲学与科学的交叉。他和钱钟韩两人联合招收和培养研究生,当时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是:科学中的哲学问题,科学伦理学,科学认识论。其中的伦理学方向后来发展得最好。

哲学与科学系教授王育殊从1979年起就开设了伦理学课程。当时,全国除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外,很少有学校开这门课。他后来回忆,最初是南京大学着名哲学家孙叔平将他和萧焜焘找去,谈到在大学文科中开设伦理学课程的必要性。萧焜焘本人并不研究伦理学,但听后立刻抓住时机,和王育殊启程去北京拜访伦理学泰斗周辅成和罗国杰,咨询学科建设的方向,并特聘二老为兼职教授。

1984年,王育殊就在全国率先开始招收科技伦理学方向硕士生。1993年,学校建立了单独的伦理学硕士点,2000年成功“拿下”博士点,这成为全国第三个伦理学博士点。王育殊后来形容萧是“有很强创业精神和创新思想的学术带头人”。另外,伦理学可谓一门应用学科,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。1980年代,全国各地都在大兴思想品德教育,伦理学亦受到普遍关注。

从哲学与科学系开始,南工的文科开始起步。东南大学党委办公室原主任、东南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时巨涛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指出,从1980年代起,南京工学院就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,在学科布局上开始探索“理工文管相结合”。但当时主要的非工科建设还是以理科为主,因为理科是工科的基础。对于文科,1986年担任校长的韦钰认为,要通过发展文科来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。

1994年,临近退休的中国工艺美术、设计学与艺术学领域的权威张道一,受时任校长陈笃信邀请来到东大。知名美学专家、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、学科带头人凌继尧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,一开始,东大让张道一创办艺术系,只是想借此活跃一下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。但张道一说,必须要加一个“学”字,他想创办的是“艺术学系”。

东大专门召开了一次校务委员会,请张道一讲为什幺要成立艺术学系?张道一解释称,长期以来,艺术界有说法称“理论是灰色的”,重实践、轻理论和重技艺、轻研究的状况非常严重。迄今为止,国内的艺术研究一直各自为政,缺乏整体宏构。换句话说,作为艺术局部的研究,如绘画、音乐、戏剧、电影等,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。但对于艺术的宏观考察,整体研究,探讨其共性和规律,则一直阙如。

后来事实证明,成立艺术学系的“这一步走对了,”凌继尧说。2007年,东大成功“拿到”了全国唯一的艺术学国家重点学科。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,艺术学被评为A+。

凌继尧后来总结东大艺术学系的成功经验,关键就在于坚持特色,一切就源于这个“学”。他指出,当时国内研究“艺术整体”的人还非常少。而张道一很有战略性眼光,在全国先走一步。更重要的是,他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、召集人,在业界非常有话语权。1992年,张道一就在国内建议增设二级学科“艺术学”并获通过。1997年,艺术学正式进入国家调整后的学科目录。也就是说,张道一是国内艺术学学科的创立人。

2015年5月14日晚,主题为《烟花·三月》的公益合唱音乐会在南京长江路文化艺术中心上演,东南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演唱十多首古今中外作品。摄影/本刊记者 泱波

萧焜焘。

张道一。

樊和平。本版图/受访者提供

“艺术学”研究在东大能开枝散叶,与其传承东南大学前身—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文化血统不无关系,其时任校长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、书画家李瑞清。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最早对“艺术学”的探索,也始于这里。美学家宗白华1925年到国立东南大学任教,写作了《艺术学的讲稿》,第一次提出要建立艺术学。他还在国立东大、中央大学开设了艺术学课程,一直开到1947年。

有了学科作依托,东大在成立艺术学系后很快就拿到硕士点,两年以后又获得博士点。凌继尧后来带领团队申报艺术学国家重点学科时,很有底气,在申请书上列出十多条,“都是全国第一和全国唯一”。1998年,东大艺术学成功申请到博士点后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等高校才相继创建艺术学系。

创系之初,在学科建设上,张道一的原则是“以诉诸视觉的造型艺术(美术)为基干,有选择地设立应用型的本科专业”。对于专业设置,他认为可从两个方面进行:一是有关艺术自身的若干分支,如艺术原理、艺术美学、民间艺术学等;二是艺术学与相关学科的联姻,并因此产生边缘性、交叉性的分支学科。鉴于东南大学以工科为主,可以考虑将艺术学与机械、材料、建筑和土木等系加强横向结合,比如设立“工业设计专业”。这是张道一最先定下的艺术学系四个方向之一。直到今天,艺术学院依然和机械学院合办“工业设计”本科专业。在他看来,这些分支学科,如果系统建立起来,不仅完善了艺术学自身,也大大充实了人文科学的内容。

艺术学系的建立属于“因人设系”。在这之后,最大的挑战就是招生权,因为教育部对办学经历审查很严。但艺术学系建成后,第一年办专科,第二年办本科,第三年就有了研究生招生资格,“三年三级跳,可谓是奇迹”。在时巨涛看来,一方面是因为张道一自身的江湖地位,另一方面也和东大的重视有关。

张道一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,工科人的思维方式和“我们搞艺术的”不一样。刚到东大时他“很别扭”,参加校务委员会时经常和领导争论,但争论以后,他会“很软很缓和地”给领导“讲故事”。“最后大部分人都能理解我的意思,我当时和两届校长关系都很好,一个是陈笃信,一个是他的继任者顾冠群。”张道一说。

与“引进”的艺术学系相比,伦理学可谓东大第一个“土生土长”并逐渐枝繁叶茂的文科。

萧焜焘曾说,东南大学绝不能变成一个“工匠学校”。学校领导层也认同这个理念,明确提出要发展文科,但对于文科怎幺发展,没有人能清晰地回答,“一切都在摸索”。

1985年,樊和平考取了王育殊的伦理学硕士,毕业后留校工作。1992年,他被任命为哲学与科学系主任。在一个工科院校建设文科,初期,离不开校领导的重视,再往后发展,往往面临的局面就是“内外交困”。在学校内部要和其他强势工科、新生文科竞争资源,“硕士点、博士点如果只能报一个,报谁?”,在外部要努力获得其他历史悠久的“老牌” 文科学科及其专家学者的认可,提高在全国学术界的影响力。

最艰难的是“打下”伦理学博士点。东大虽然是全国最早开设伦理学专业课的学校之一,但伦理学博士点久未设立。从1996年起,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连续三次申报博士点,前两次都失败了。当时,东大没有哲学本科专业,教师规模也只有十七八人,与那些五十多人的哲学团队无法抗衡。第一次申报时,东大的竞争对手是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的同类学科,其团队的带头人也都是樊和平的老师辈。

学院决定“变劣势为优势”,干脆就打造出一支全国最年轻的博士化团队。这就是东大伦理学的特色。于是,学院一边从外部引进博士,一边在内部改造提升。

当时全国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有伦理学博士点,因此引进的博士大多都来自其他哲学方向,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、宗教学等,他们来到东大后只能“做交叉”。学院后来发现,交叉学科的研究更能建立起特色与优势,于是开始“自觉地组建”,同时积极鼓励老师提升学历。到2000年第三轮申报博士点时,东大伦理学基本建成一支全国最年轻的博士化团队,老师平均年龄只有37岁。这一次,东大成功了。

继1998年艺术学成功申请到博士点后,伦理学是东南大学的第二个文科博士点。艺术学、伦理学先后成为东大文科的两个突出特色。

当前,东大的学科建设思路是“强势工科、优势理科、精品文科、特色医科”。何谓“精品文科”?用东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刘道镛的话总结就是:一是不能面面俱到,要少而精,不能盲目学习一般性的综合性大学;二是要对最主要的学科有推动的作用,不是自己围绕自己,而是产生溢出效应、放大效应,“一定要和工科形成交叉。”他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强调。

这也是东大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过程中,发展非传统优势工科专业的一条有效路径。2000年“四校合并”后,东大学科的综合性进一步拓展。韦钰校长1992设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正式从一个虚体机构变为实体,樊和平任院长。“这标志着东大文科被正式制度化,文科的地位彻底稳固下来。”樊和平说。

2021年6月,毕业季,东南大学把2021届所有毕业生的名字投影到大楼外墙上,和前辈学长们的名字一起,汇聚成星空,成为东大“夜空中最亮的星”。图/受访者提供

樊和平上任后向学校提请的第一个建议,就是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改名为“人文学院”,“为日后的文科扩张留下战略空间”。他当时的判断是东大文科肯定会进一步发展,人文学院一定会拆分出不同的学院。2006年,东大搬迁九龙湖新校区,人文学院获得了龙湖湾中最美的一块地。之后,艺术学院和法学院从人文学院独立出来。不久之后,马克思主义学院又分出,东大文科的现有格局基本形成。

但与此同时,一些“排名始终上不去”的文科在校内仍处于较边缘的状态。凌继尧指出,在工科院校办文科,必须做到“在全国都有影响”“自己争气”。因为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,对不占主要地位的文科以及其他非工科专业,学校采取的策略通常都是“扶强不扶弱”。他还记得,东大2007年拿到了全国唯一的艺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后,提高了整个学校在全国的影响力。校领导欢欣雀跃,此后,艺术学院在评教授时会有一定的资源倾斜。

在时巨涛看来,这种困境在当下难以避免,因为工科思维更加直接、目标导向,主要思考的是路径和结果;而文科思维是发散的,对一些文科成果的评价很难找到硬性指标,所以当工科思维遇到文科,二者的“碰撞”客观存在,在所难免。

在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看来,东大刚开始发展文科等非工科专业时遇到的问题,到今天依然存在。这源自东大“工科文化”特性,其思维方式、表达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和文科、理科和医科不同。因此,如何用符合不同学科自身特点的思维方式和评价体系去支持其发展,是解决问题的关键。

无论多幺困难,综合性学科建设都是东大的必由之路,不论学生的综合素质,还是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,都需要强大的文、理、工、管、医等学科一起相互滋润。这和四十年前萧焜焘在复建文科之初的观点极为相似:东大不能变成一个工匠学校,大学要有充沛的人文含量与人文精神。

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东南大学:寻找非工科“生长”的密码最佳回答,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,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

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所有来源标注为小樱知识网www.xiaoyin01.com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,若您需要引用、转载,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即可。

本文标题:东南大学:寻找非工科“生长”的密码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xiaoyin01.com/shcs/752880.html

相关文章